网上科普有关“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愿事众尊者,为大唐玄奘法师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译师。俗姓陈,本名袆 ,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创始人。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 ,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
物生平 玄奘年幼时即聪颖非凡,13岁时因其志向 、风骨出众而被破格录取出家 ,之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 玄奘雕像
休、道深、道岳 、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 、《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 ,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 。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 ,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 ,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 。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 、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 、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 、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 、《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 ,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 、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 、《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 ,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 、《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 、《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 ,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 、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 、《成实论》等 ,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 、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 ,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 、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 ,反对法相唯识之说 。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 ,并著《三身论》(已佚) 。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 、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 ,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 ” ,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 ,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 ,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 、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 。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 ,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 、《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 ,传于印度 。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 ,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 。永徽三年(652) ,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 ,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 ,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 ,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 ,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 ,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 。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 ,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是谁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记载的200多位元译经家中 ,其中以玄奘、鸠摩罗什、真谛最为知名,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译家。
又有说法鸠摩罗什、真谛 、玄奘和义净四位大师,并且被尊为我国四大译经家,对中国的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贡献巨大。四位大师虽然生在不同时代,来自不同地方 ,但他们在译经事业上的成就,却是相互辉映,照耀千古 。
鸠摩罗什法师 ,原本是印度人,但他生长於龟兹,出家后 ,通晓大乘经论,在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是到了中国长安,姚兴专门让他在逍遥园翻译经典 ,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在长安圆寂。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所译经典无误 ,那麼在火化时,舌头不烂 。果然,法师圆寂后,舌头完好如初。他是中国三论宗的始祖。
真谛三藏法师 ,到达中国时恰逢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 。法师在颠沛流离中译经不辍,在汉地前后23年间 ,共译出经论有64部278卷。他是南北朝时期最重要、最突出的译经家之一。法师翻译的主要是关於瑜伽唯识学方面的经论,由於真谛法师的传译,大乘唯识学得以在中国发展开来。
玄奘大师 ,在印度留学17年,西行求法时曾发愿“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 。玄奘大师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旅行家 ,更是我国译经史上杰出的译经家。玄奘大师从印度归国后,在唐太宗 、高宗的支持下,先后在长安、洛阳组织译经院 ,聚集各地高僧大德2000余人。法师主持译场19年中,不曾有一日懈怠过 。是中国唯识宗的创始人。
义净法师,是继玄奘法师前往西域的求法者,游历印度前后20多年 ,经过30几个国家,深入考察印度的风土民情,尤其关於僧团的生活情况 ,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回国时受到武则天女皇的热烈欢迎 。他首先参与实叉难陀的译场,翻译《八十华严》,后又在洛阳、长安等地主持译场十余年 ,前后一共译出经典56部230卷。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光辉的一页。自汉代以来,翻译工作不仅是促进我国语文发展的因素之一,而且对于我国语文的变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翻译时间之长和翻译作品之多来说 ,是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
中国佛教史中相传最早的佛教翻译家,是一世纪间从印度来的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相传中国佛教最早的一部《四十二章经》,就是由他们两个人在洛阳共译的 。随后接踵而来的 ,自一——十一世纪之间,一共有130多位著名翻译家。其中如安世高 、支娄边谶、竺法护、鸠摩罗什 、佛驮跋陀罗、昙天谶、曼陀罗仙 、不空等著名学者,分别来自现在的印度(古称天竺国)、巴基斯坦、阿富汗(古西、北天竺) 、克什米尔(古罽宾国)、尼泊尔(古迦毗罗卫国)、伊朗(古安息国) 、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古康居国)、斯里兰卡(古狮子国)、柬埔寨(古扶南国)等国,还有来自我国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古于阗国 、龟兹国)等地。
早期佛经的翻译多属私人的工作 ,并没有一定的翻译组织。从东晋到隋代,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的翻译,变为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译场 ,从而产生了译场的制度以及译经的规则和方法,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大进步 。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非常完备,场内组织设有许多职掌 ,翻译时有译主、笔受、证义 、润文等各种分工。随着翻译的进行,同时开展译文的讲解讨论,反复钻研 ,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这种优良传统,直到今天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
在古来的佛教翻译家中,龟兹(今新疆库车)出身的鸠摩罗什是最有名的巨匠之一。他于五世纪初到长安 ,得到当时统治者姚兴的支持,在许多有学问、能文章的僧人如僧肇、僧睿等的帮助下,开始大量译经。他一共译出经论74部 、384卷;他的译法较重意译,讲究译文的流畅华美 ,因此他所译的佛经如《法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都富有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 。
五世纪时 ,尼泊尔的佛驮跋陀罗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在长安、庐山 、南京等地译出了《华严经》以及关于坐禅、持戒的经典共117卷,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很大。稍后六世纪时,中印度的真谛和北印度的菩提流支 ,各翻译了许多理论组织比较严密的论著,进一步充实了佛教哲学的内容 。
七世纪间(初唐)最伟大的翻译家是玄奘。他为了研究佛教学问,亲往印度留学17年 ,精通梵文和各种学问,他不但译出《大般若经》600卷、《瑜伽师地论》100卷 、《大毗婆沙论》200卷、《成唯识论》10卷等共1300多卷的经论,而且是佛经“新译”(玄奘以前的翻译称为“旧译 ”)的创始人。
玄奘以后的义净和不空 ,也是很有名的翻译家 。义净曾在南海〔今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游学20多年,译出以戒律为中心的佛教著作共229卷。不空,斯里兰卡人,是唐代密宗创始人之一 ,译出以密教为中心的经典共100多卷。在中国佛教翻译史上,他们都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宋代封建统治者虽设立译经院,复兴译经事业 ,但译主仍然借重外人,如天息灾 、法天、施护等,都是从印度来的学者 ,他们所译的佛经偏于密教典籍,对于佛教的贡献已经不能和唐代所译相比了 。但是宋代译场制度的完备,仍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此外 ,佛教翻译史上还留下许多翻译的方法、经验和规则等,都是后世翻译家们所熟悉的。
由于历代中外佛教翻译家,以毕生精力从事佛经的翻译 ,仅以汉文《大藏经》现存翻译佛典来说,就有1520部 、562O卷(已经译出而佚失了的还不计在内) 。这些现存的佛典,是佛教翻译家们历时1000余年相续不断地对于世界文化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一般有两种说法,1 ,鸠摩罗什,玄奘,真谛 ,义净。2,鸠摩罗什,玄奘 ,不空,义净 。
我个人觉得,为什么我们不能五大译经师呢?他们每一位都很有贡献啊
说五大多好 ,
五大译经师:玄奘、鸠摩罗什、不空 、真谛、义净
关于“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崇保鑫]投稿,不代表安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nfuzx.com/cshi/202505-23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安福号的签约作者“崇保鑫”!
希望本篇文章《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安福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愿事众尊者的玄奘法师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