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印祖教我们修学念佛法门的一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 。
有很多人 ,特别是有文化知识的人,一入佛门,本能地就想博览众经,什么经都想读 ,宗门、教下 、密宗,他都想要了解。
固然这种求法的心、好学的精神是很可贵的,但是这里却蕴含着很大的风险 ,因为净土一法是特别法门,如果一开始就对宗门教下进行了解,就会先入为主 ,然后就容易树立通途教理的参照系,去评判、分析法义。
这个参照系一旦建立之后,往往对净土这不可思议的特别法门 ,难以产生信心 。
所以印祖常常讲,「通宗通教者不信净土」,这句话是说到了要害。那个时代确实有通宗通教而不信净土者 ,更何况那些半吊子水,就更是胡言乱语了。
如果我们真的要学净土一法,就先不要去读得太多,在解门当中一定要一门深入 ,要对《净土五经一论》的圣言量,反复地熟读,熟到甚至能背的程度。」
怎么能达到这种程度呢?做钝功夫!通过读诵 、抄写、礼拜、一字一拜净土经典 ,把它输入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不断地在那酝酿、发酵 、领会,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
这样的过程就是沦肌浃髓 ,不仅深入到肌肉里面,而且深入到我们的骨髓里面,要把《净土五经》的理念、境界、事理 、因果融入我们的骨髓里面 ,这样才有一个转化。
如果浅浅地去读一下,还是很难入到心里去的。因为这些从佛清净心中流现出来的智慧灵文,这种般若智慧 ,它本能的和我们凡夫的生灭心有一个很大的隔离层 。
这个隔离层一定要通过我们钝功夫慢慢地渗透,才能沦肌浃髓,才能深入到骨髓里面。
并且,我们要对净土宗祖师的思想反复研读 ,《莲池大师全集》、《善导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 、《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这些书要反复读。
本人对这些话常常在不同的场合讲,但我发现,真正按这个做的人太少 ,真是业障深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听听这个 、看看那个,那就没有办法了,这样就很难有成就了 。
如果把宗门教下、通途教理先学到了 ,好啊,这对净土一法的建立,有一点好处 ,但是它负面的东西也存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印祖教给了我们方法:把宗门教下暂时先放下来,先看净土宗的东西。
通过看净土宗的经论 ,建立起确然不拔的信愿之后,你再去看一下宗门教下 。这时候就有一个主次,能得到宗门教下的一些共通法的利益,但不会受它的一些其他知见的先入为主的负面影响。
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 ,要知道通途教理,知道了通途教理的修行之难,才能反衬出我们念佛往生净土、快速成佛之易的这种大殊胜 ,才会感戴佛的大恩德。它是为建立这样的对比而施设的 。
但不能把宗门教下的通途教理一下子全部接纳,作为一个主要参照系,那就麻烦了。我们看到很多人 ,甚至是出家人,天资也很好,宗门教下的教理能够一套一套地说出来 ,但是你注意他一讲净土宗,一看,他完全没有力量感。
为什么?他的信力没有上来。他对净土法门的一往情深的宗教情怀出不来 ,于是这句佛号念得不得力 。虽然他口头上也说,「净土法门好,你们要念佛。」但是他心里想,「念佛 ,你们去念,我要修我高妙的法。」
我讲的这段话,所提到的修学净土法门的方法 ,实际上也是从莲池大师 、蕅益大师、印光大师们的著述中,抽衍出来的,你真要把对宗门教下的好奇心放下 。
我本人在净土法门还是有点信心 ,早年我也是很想读很多书,就是看《印祖文钞》,印光大师这样不断地讲 ,我就忍着性子,就暂时不看很多书,就在净土经论中反复地做钝功夫。
现在我的水平就很低了 ,但如果早年我也多看很多书的话,就是这样很低的水平都不能达到。为什么现在弘扬净土的法师这么少?就是他不听祖师的话,不肯把宗门教下的这些功夫放下 。
想什么都涉猎,于是搞得相互冲突 ,知见上的冲突。就很难对净土这不可思议的法门产生信心,信心过不去,一切免谈。
有时候你产生一点信心 ,要马上落实在念佛上,念佛开显我们的智慧,又增强我们的信心 ,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样就走在一条正确的解脱道上 。
一、《无量寿经》要点
(一)《无量寿经》的版本
《无量寿经》历史上共有十二种译本,现在保存下来的有五种译本 ,汇集经济本从法门建立的大根大本来讲,依佛金口所说、没有异议,而且是历代奉行 、祖师传承的版本 ,这样才稳妥。我们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从昙鸾、道绰到善导,历代祖师所依据的经本都是康僧铠所译的《无量寿经》。
在康僧铠的译本当中,可以说文字简洁 ,义理透彻 。别的汇集本把它们糅合在一起,模糊混 淆,让人找不到方向。
在康僧铠的译本里 ,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 ”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文就说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对应关系很明显 。
善导大师简略地解释说 :佛说 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第十九愿是引导诸行根机的人进入一向专念,不管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而《观经》正是沿着这条路线 ,将定善 、散善导入一向专念 。《大经》三辈和《观经》目的都在一向专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第二十愿是指什么呢?愿文是这样的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 ,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愿是当生就决定往生的 :这一生如果你专修念佛不往生,我就不成佛;第十九愿也是誓愿行者今生所得到的利益 :你修诸功德,种种诸行回向导入念佛 ,临终之时我必来接引,也是今生必定往生的 。还有的众生,像一般佛法讲的“结缘下种 ”之辈 ,他们也听说阿弥陀佛,晓得 极乐世界,但还没有发起三心 ,所以今生不得往生。即使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也要为他们发第二十愿 :你曾经闻我名号,系念我国 ,像种树一样下过种子,即使今生不得解脱,未来若不果遂者 ,我不取正觉!终究令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康僧铠译本的这三条愿就非常完整 : 第十八愿、第十九愿摄受今生正当机,是当机愿;第二十愿摄受结缘机,是结缘愿 。在当机愿中,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的真实本怀 ,第十九愿是方便导入真实 。 三愿的次第关系非常明显。
(二)以第十八愿总摄四十八愿
善导大师是依据净土三部经建立净土宗,特别是依据《观经》展开净土宗的教义 。不过,善导大师对《观经》的解释 ,是站在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立场上,也 就是以《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作为根本,来解释《观经》 ,来看待《阿弥陀经》。在善导大师的思想当中,这三部经是一味的。关于这一点,《观经四帖疏》中有几 处提到过。
四十八愿有个核心 ,有个 宗旨 。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以第十八愿为宗旨。这个宗旨,这个核心, 这个根本 ,这个目的,就是第十八愿,这是根本中的根本。第十八愿是整个四十八愿的 核心,所以称为“本愿中的本愿” 。
《无量寿经》言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善导大师《观经疏》说 :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四十八愿只是说明这一件事 。比如第一、第二愿,它们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为了让众生能够往生到这样好的净土 ,永远不受三恶道的苦恼,而发“国无三恶 道愿”“不更三恶道愿”;也是为了让我们十方众生往生,而发他自己“无量光明 ”的愿 : 我这无量的光明 ,就是为了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所起的作用 ,就来自第十八愿 : 因为要让十方众生称念我的名号回归我的净土,所以,我发愿成为无量光明的佛;因为要尽未来际度脱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所以发愿成为无量寿命的佛;因为要以他 的名号最简单易行 、最殊胜无比地来救度众生 ,所以发愿让十方诸佛来称扬赞叹我的名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第十八愿服务的,以第十八愿作为根本的目的。阿弥陀佛建的极乐世界如此庄严 ,如此殊胜安乐,目的就是要把十方众生移民到极乐世界,这才是四十八愿的核心 。
在四十八愿当中 ,如果你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专修念佛,其他四十七愿即使一个字也不知道 ,到达极乐世界也是一点都 不少,完全兑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一个天然的整体。只要称念六字名号,全部都有了 ,这才叫一个整体——有其贯穿不变的宗旨 。修学净土法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往生极乐世界。
(三)三辈皆劝归念佛
善导大师解释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
上根的人就是 舍家弃欲,而出家的人 ,也应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中辈的人 虽然做不到出家 ,修大功德,也应当发无上的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但是专修念佛不能改变 。你依你的根机,在家修行福业,“多少修善 ,奉持斋戒,起立塔像”。下辈的人呢, 出家、舍家弃欲做不了;在家修种种功德,也做不了。这些都做不了 ,你应当如何做呢?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改变 。不论圣道门,还是净土门,都以成佛为目标 ,所以都 要发菩提心。
愿生极乐世界决定可以往生,往生决定可以成佛,成佛决定可以度众生 ,所以说愿生心即是菩提心。
圣道门的菩提心是在这个世界发四弘誓愿,修菩萨行,成佛——这样的自力菩提心很难发得起来 ,遇境逢缘,就退失了 。舍利弗尊者累世修行尚有退心,何况我们凡夫呢?很容易退失。
(四)开说“三毒五恶 ”之意
因为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容易 ,善导大师告诫我们 :你们应当谨慎,不要犯这样的过失,应当摒弃三毒而修持佛法,少 贪 ,少瞋,少痴;应当摒弃五恶,遵从仁义礼智信 。
我们的众生根机就是如此 ,我们应该心怀惭愧,认识到自己根机低劣,而来老实念佛 。
释迦牟尼佛在讲完极乐世界的庄严和众生往生的方法 ,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报之后,就劝诫我们说 :极乐世界声闻、菩萨功德如此殊胜,国土如此庄严。这么好的地方 ,你为什么不努力行善?往生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自然所牵随。只要愿意去往生,阿弥陀佛本愿力令我们决定往生 。极乐净土没有任何的执著,没有上下的区别 ,都是平等一样的。完全是神通洞达,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你 应当精进求法,应当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愿意去往生 ,只要一心求愿往生,必定往生!
人 、天、地狱、饿鬼 、畜生,“五恶道”自然关闭了 。以往生极乐世界来讲 ,娑婆世界人天善道,仍然还是恶道,不是善道。 往生极乐净土开悟无边 ,悟得无量无边无生法忍,无有边限,无有穷极。结果呢?非常容易往生 ,但是因为大家不能信顺,不愿意往生,都在忙世间那些无益、堕落 的事情 ,所以佛很怜悯我们 : 这么容易往生,结果世人迷没在三毒五恶之中,很少有人去往生!有人就说如果那么容易往生,这个世界就没有人了 。是啊 ,确实很容易往生。为什么这个世界还有 这么多人呢?因为他们不相信,不求往生,造作三毒五恶 ,不能洞察世间的过患。
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障缘,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被佛的光明愿力自然牵随 ,非常容易 。我们念佛就回归极乐宝国,这是自然而然的。不管清净心还是染污心,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自然回归极乐净土,都自自然然往生极乐世界。免除人为的造作,只要专修念佛 ,就顺佛本愿往生净 土 。
世尊很悲叹,为什么世间人看不破五欲六尘的幻象呢?为什么心中不能放弃这些执著呢?极乐净土就是无上佛道、圆满功德,应当勤行往生之道。 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可以得到无量寿。受涅槃之乐 ,没有极限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容易往生的地方,世间的人就是不能听信劝导 ,浅薄,俗气。往生大事才应当积极办理,结果大家都在争那些不着急的事情。
在这个娑婆世界 ,极大苦恼的世界,干什么呢?自己在那里忙忙碌碌,为名为利。不论是地位尊贵的人 ,还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论是贫穷的人,还是富贵的人;也不论是年少者、年老者,男人 、女人 ,大家都在忙什么呢?不求往生西方,只为赚 钱发财 。有了钱,他在忧,要有更多的钱;没有钱 ,他也在忧。并不因为有了钱就不忧愁了,照样忧愁。忧虑,思考 ,种种苦恼,贫富都一样 。
这就是世人的心态、世人的状况。他们在那里费尽心思,巧取豪夺 ,内心充满了忧愁和苦恼。白天晚上所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念念所思都是这些 。
人生在世这么忙 ,忙什么?跑东跑西,乘火车,搭飞机……其实都是他的心驱使他东奔西跑。而我们今天来到法堂 ,也是为心驱使 : 一颗要闻法的心、要往生西方极乐的心,把我们引到这个地方来。大街上那些人,他们要赶着去开会 、谈判、做生意,他们是为了钱;我们为了法来到这个地方 : 都是心在驱使 。我们来闻法 ,可以往生净土;而世间那些事情,没有了结,没有安稳。
我们应当看破世事 ,放下世间这些钱财、名利,应当一心求生西方净土,专念弥陀名号。
(五)“于此修善十日胜在佛国为善千岁 ”之意
有人就怀疑了 :“那干吗还求往生呢?在这个地方加功用行不好吗?”真正来讲 ,极乐世界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我们在这里都是贪瞋不净的凡夫,怎么可能凡夫一日修行超过菩 萨千岁修行呢?这是说明什么?反显极乐世界成佛非常容易 ,娑婆世界行善太难,所以你应当求往生 。我们在娑婆世界想要修行,等于逆水行舟 ,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却得到很小 的果报。再比如说 : 娑婆世界都是恶人,在这么恶的世界里,居然还能念出一句佛号 ,居然还能发一点善心,可谓“难中之难”。这是鼓励我们这分善心,同时劝导我们应当求生极乐世 界。
富人很有钱 ,捐出一万元不为难;穷人整个家当就是一件衣服,他把这件衣服捐出来的功德,比捐一万元的功德还大 。这是就他的发心而论 ,他这样很不容易,并不是说这件衣服本身的价值超过一万元。
在这个恶浊的 、恶缘充满的世界,我们要发心行善 ,善心非常微弱,退缘很多,难以相续 ,所以佛来安慰我们、鼓励我们说“你稀有难得 ”,由此劝我们应当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六)“唯见佛光”之意
《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讲到快要结尾的时候,告诉阿难 :现在你起身来礼拜无量寿佛 。十方国土所有的佛都在赞叹这尊佛。现在,释迦牟尼佛要神力加持 ,让阿难和在场大众亲眼目睹无量寿国的庄严景象。
于是 阿难蒙佛的教敕,就起来把衣服整理好,向着西方五体投地顶礼无量寿佛 ,对世尊说:我和在座的大众,我们想亲自拜见阿弥陀佛的安乐国土,还有彼阿弥陀佛的无量菩萨大众 。
话音刚落 ,无量寿佛即刻放大光明。在无量寿佛的光明普照之下,所有世界,虚空大地 ,一切万物皆成金色。 就像劫灾的时候,劫水无量无边,弥满世界 ,其中所有万物都被大水淹没了,看不到了,只能看见浩浩荡荡、渺渺茫茫一片大水 。 无量寿佛放大光明之后,整个世界就隐没了 ,掩盖了,消失了。
文殊师利菩萨 、普贤王菩萨,所有菩萨、阿罗汉 ,他们本来都有光。无量寿佛一放光,所有的光都没有了,就好像太阳光一出来 ,蜡烛、萤火虫 、灯光通通都盖住了、看不到了 。
这段经文也有特别的意义,专修念佛的人,一心归投南无阿弥陀佛 ,佛光在我们心中照耀,我们就不会觉得有所不足。我们是不是还要念念别的菩萨?一切菩萨的光 明都看不到了嘛!我们还要念哪位菩萨呢?所有的菩萨都在阿弥陀佛光明里面了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这样就会一向专念,心中只有佛光 ,心中只有这一尊佛,所有的菩萨都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不是说排除他们。同时说明 : 念佛的人内心放下自力修行的执著 。菩萨有功德智慧的光明,但是菩萨念佛的时候 ,不会宣扬他有功德智慧,他念佛,往生靠他的力量 ,菩萨也没有这样的认识,因 为他的光也被盖住了;阿罗汉有功德智慧,也不会说靠他自己的功德 ,阿罗汉也是靠佛的光明,他的光也被盖住了。虽说都被盖住了,但不是损失了 ,反而是提升到 佛的档次,“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
求生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每天念十万声佛号 ,也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有多了不起,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 。即使我们出家,即使我们多少修善、多少持 戒 ,也不把这一点从念佛里面单独拿出来。如果我们单独拿出来,说明我们不是“唯见佛光”,而是内心有自己的东西。
(七)化生与胎生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有胎生和化生 ,弥勒菩萨代我们问了 : 世尊,因为什么缘故极乐净土的人有的胎生、有的化生呢?“化生”就是极乐世界莲花当下打开,不在莲胎里;“胎生”就是在里面要呆一段时间 。
世尊回答说有的人虽然念佛但是不相信佛说的话 ,虽然不能明信佛智,但是他还信罪福,也就是相信因果报应 : 造恶得恶果 ,修善得善果;造罪就受苦,修福就享乐。修种种的善事功德,好像以此作为本钱一样 ,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众生,就生在七宝宫殿之内,五百岁之间 。
他们在宫殿里五百岁的时间里,第一 ,不能见佛;第二,不闻经法;第三,不能见菩萨 、声闻圣众。与佛法僧三宝有所隔障 ,这样在极乐世界叫作“胎生 ”,好像世间的婴儿在母亲的胎里,包在里面 ,没有出来。
如果有的众生就是信这句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功德的结晶,是阿弥陀佛光明智慧的本体 。相信念佛必定往生,这就是阿 弥陀佛的佛智。他们相续念佛 ,这句名号包含万德,一切功德都包含在内。就把自己交给阿弥陀佛,南无他 ,归命他。当然,念佛之人也可以随他的根机,广行诸 善 。《无量寿经》里讲胎生、化生,是鼓励我们要明信佛智 ,专修念佛,避免杂行,落于胎生。胎生就是因为杂行。心里疑惑佛智;行业上就 杂行杂修 。杂行之人虽然往生 ,在莲花之内,“五百岁不见诸佛”。“五百岁”是一个大致的时段,不同的众生各有长短。化生就是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之人 ,往 生就花开见佛 。
(八)特留此经
最后佛说在法灭时代特留这部《无量寿经》“止住百岁 ” :
有人问为什么专留这部《无量寿经》呢?别的大乘经典怎么不留下来呢?
第一点,《无量寿经》讲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宣扬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 ,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经典没有说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释迦牟尼佛特别留这部《无量寿经》。
第二点,佛法是机和法相应 ,就是说 : 有适应修行这个法的根机,这个法才可以在世间留存下来 。不然,即使诸佛用神力留它住世,也没有众生能够修持。因为法灭的时候 ,众生的善根是很薄弱的,造恶 却很勇猛。如果留其他的经典,要求怎样禅观 、怎样持戒 ,那些都做不到了 。没有人做得到,自然就消失了,这是其一;另外 ,三宝都不存在了,没有人宣说佛法的 基本教理,发菩提心 ,持戒修善,这些都没有人讲了。
其实,当今世间大多数的人 ,他们善根没有成熟。对他们来讲,有佛教经典等于没有一样。
到了法灭时代,众生苦恼深重,离苦得乐是每个人自然的本能 。越是苦恼深重 ,就越想脱离苦境。那个时候,遇到念佛法门,听说“只要称念弥陀名号 ,决定往生弥陀净土”,就会一心归投,就像《观经》里的下品众生 ,机法容易相应。所以留这部经,才可以利益众生,让众生得度 。
可以说 ,《无量寿经》留下,等于一切经都留下了。为什么?因为一切经都是让人成佛的,而依《无量寿经》 ,人人都能念佛成佛。众生成佛,一切经的目的都达到了 。
二、《观经》要点
《观经》也有几处需要说明。
(一)观佛导入念佛
《观经》的重点不在于观佛,以善导大师的解释,《观经》的重点是从观佛三昧导入念佛三昧 ,引导定散二善归入一向专称,所谓 :
此经定散文中,
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这是大家要把握的。
在善导大师列五正行当中,观佛是助业,念佛为正定业。观佛难 ,念佛易,观佛非佛本愿行,念佛是佛本愿行 ,顺彼佛愿故,名为正定业 。
(二)三福属于杂行
《观经》里的三福是回向往生,属于杂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正定之业。
“杂行” ,听起来不好,其实它是比较性的,是方便引导,引导修行圣道法门的人归入净土法门 ,所以它非常重要,称为“要门 ”。因为本来修行种种定善和 散善,包括大乘善、小乘善 、世间善 ,如果没有这个要门杂行回向,这些人就入不了净土门。有了要门,就可以将原来所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是 非常善巧方便的 。
回向求生净土之后,在净土门之内再进行真实和方便的判释,最后引导他们归入一向专念。
虽然归入一向专念而舍杂行 ,并不是说废弃杂行之体,而是在我们的心中知道专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把一切善事功德收摄在念佛之内。
念佛人也会行善积德 ,也会布施,也会多少持戒,也会供养三宝 。但我们不会觉得“念佛不够,在念佛之外再作这些补助 ,这样才能往生”,而是心知“专修 念佛决定往生,我应当随分随缘修持善法”。因为我们的心原来是惶恐不安、担心害怕的 ,现在有一个决定的信靠,内心就稳定下来了,这样就跟佛法更加相应 ,这 才是得法益、相应于法的一种表现。
(三)九品通皆念佛
《大经》九品往生的人都劝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
九品劝归念佛有两处 :
一是劝念佛心,即至诚心 、深心、回向发愿心。对这三心,善导大师有详细的解释 ,总之,三心即是“真实归命阿弥陀佛愿往生 ”之心,所以 ,三心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三心既然通于九品,九品也都归于念佛 。
二是劝念佛行,即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之闻名口称。念佛虽然说在下品 ,其实贯通九品。
又,三福与九品也是开合之异 。开说大乘行善、小乘戒善、世俗福善之三福回向愿生,也是归于念佛。
(四)念佛不限下品
《观经》念佛说在下品三生 ,所以有人认为同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读诵大乘超过念佛,因为念佛在下品;想要高品位往生 ,应该修行其他法门。不是这样的。念佛与品位有几种说法
三、《阿弥陀经》要点
《阿弥陀经》是我们日常最熟悉的一部经典 。关于《阿弥陀经》,有几处重要的经文,如果不了解 ,甚至误解,净土教义就不能明朗,念佛就感到胆怯。
(一)“多善根”即是执持名号
什么是“多善根”?就是以“执持名号 ”作为“多善根”。专修念佛就是“善中之善 ,福中之福”,称名就是“多善根福德” 。专修念佛,声声具足阿弥陀佛的善根,与佛的善根福 德相等。历代祖师的解释 ,不管是善导大师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还是元照律师,都千篇一律以执持名号作为“多善根福德 ”。
了解这一点 ,我们就会在专修念佛的路上踏实、稳健地走下去,往生决定有把握 。
(二)“一心不乱”即是专修念佛不杂乱
什么是“一心不乱”?
善导大师解释的“一心不乱 ”,是指我们一心念佛不杂乱 ,专修念佛不杂乱。
善导大师经常说“一心” :“一心称佛不乱”“一心愿生 ”“一心专念”,“二河白道喻”就说“一心正念直来 ”,意思是信顺不疑 ,对佛没有二心,没有疑心,没有退心 ,专修念佛。
《法事赞》里说“教念弥陀专复专”,用“专复专”三个字解释“一心不乱 ” :“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专心,所以叫“专”;“不乱”就是不杂 乱 ,这样,我们执持名号,用信 顺之心相续念佛 ,这叫“一心不乱 ” 。
总之,依弥陀本愿称名,即是一心不乱 ,为正定业。这样的“一心不乱”,我们都能做到。如果是禅定的一心不乱,那就难了 ,就不是净土法门了 。
(三)临终“心不颠倒”是因圣众现前
怎样保证临终之时“心不颠倒 ”?
这有两点 :第一,我们称念弥陀名号是“正定之业”,平生之时往生一定 ,不待临终,已经决定下来了。
第二,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专修念佛之人 ,临终之时都是正念现前的,都是心不颠倒的。临终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这样的功夫 ,不是说 “以此为前提,阿弥陀佛才来接引”,而是只要我们平时专修念佛 ,临终之时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来接引;由于阿弥陀佛现前慈力加持,光明摄护,所以令命终之人心 不颠倒。
经中描述 ,专修念佛的人临终之时,佛就来接引了,这是得到利益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谈你修行功夫的深浅 ,只要一向专修念佛,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自然来到面前。
佛先来现前迎接,然后这个人才命终。平时是“若一日……若七日 ”地专修念佛,得到临终的利益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
佛圣现前 ,光明加持,让他心不颠倒。每一个专修念佛的人,临终的时候都会得到阿弥陀佛现前接引的利益;阿弥陀佛来接引 ,念佛人当下心中如入禅定,正念分明,心不颠倒 ,所谓“是人终时,心不颠倒”。他是在什么状况下命终的呢?是“心不颠倒 ”的状况下命终的,当下就跟着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有人以为我们要念佛达到心不颠倒的功夫 ,自己能够保证这一点,阿弥陀佛才来接我们,我们再往生——这是颠倒了经文的次第关系 ,是错误的。我们每一个 人,只要平时专修念佛,不必担心临终阿弥陀佛不来接,根本不用担心!阿弥陀佛之所以发这个“临终现前接引愿” ,就是怜悯我们临终不能做主。临终四大分离, 种种业缘相缠,哪能自己做主呢?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有这样的倒乱之苦 ,所以才要加持我们 : 你临终我现前接引,就是为了保证你命终之时能够正念分明 、心不颠倒!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说:佛特别来保证我们? ,不用担心!你临终时 ,佛现前接引你 。
(四)“善男子善女人”即念佛之人
《阿弥陀经》说“善男子、善女人 ”,到底什么样的人有资格称为“善男子、善女人”呢?有人说“要达到五戒”,有人说“要圆满十善” ,有人说“要圆修 三福 ”,总之,达不到这些不能往生。这种说法就和经文相违背了。《观经》里说 ,十恶 、谤法、五逆的人也念佛往生了 。即使原本是恶机,因为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的缘故,被佛赞为“善男子”。最典型的经证就是《观经》下品上生,这个十恶罪人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化佛前来接引他,赞叹他说 :
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我来迎汝。
为什么称他“善男子”?第一,因为他称念了南无阿弥陀佛;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诸罪消灭;第三,诸罪消灭,身心清净 ,阿弥陀佛迎接他回归净土。只要念佛,这些利益通通都得到了 。
在世间,即使一个大慈善家 ,他的善也是有为有漏的,不足以了生脱死。如果不念佛往生,仍然是三界里的罪业众生,仍然是六道轮回的苦恼种子 ,怎么能称为“善男子 ”呢?
念佛之人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才有资格称为“善男子”。这是站在佛法究竟解脱的立场上 ,以这样高的标准来说的,不是依世间的善恶观来判断的 。
(五)“若一日……若七日 ”即一辈子
还有《阿弥陀经》里讲的“若一日……若七日”不可片面理解为只念一天佛、七天佛。“若一日……若七日”就是一辈子相续念佛。
也就是说我们要一向专念佛,一直念佛 。我们有一天的寿命 ,就一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两天的寿命,就两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七天的寿命,就七天专修念佛不杂乱;有七年 的寿命 ,就七年专修念佛不杂乱……一直到什么时候?一直到“其人临命终时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 ,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这 就是相续念佛。专修念佛的人,就是念念相续地念佛 。
关于“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秋春]投稿,不代表安福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anfuzx.com/cshi/202505-32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安福号的签约作者“秋春”!
希望本篇文章《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安福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文化知识的人特别要做钝功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